品牌‧緣起

出生於民國四十三年宜蘭的自己,會來到鶯歌落地生根,肇因於自己還在鳳山衛武營擔任憲兵連副連長時的一次偶遇──在等待退伍的四個月前,邂逅了當時陪同友人來探親的太太林麗琴,也正因為太太出生三峽此一機緣,自己退伍後便跟隨來到鶯歌地區發展。

鶯歌此一地方乃是臺灣生產陶瓷的重要聚集之地,然而在初入陶瓷工藝場域時,所謂的品牌觀念是極為淡薄的。一開始自己是在當時最大型且最知名的陶瓷工廠──市拿陶瓷裡的窯場擔任品管員,一步一腳印地學習陶瓷技術並累積經驗,在這段期間的技術管理實務過程中,使自己紮實地掌握臺灣藝術陶瓷發展的各種面向:拉胚、釉藥、彩繪等技術,都是於此時打下基礎功。身處鶯歌最大的仿古藝術陶瓷窯廠,此時主要創作為明清仿古彩繪陶瓷,像是青花、鬥彩、粉彩等等,對瓷器整體概況以及中華民族文化圖騰的認識,可以說是自己在這幾年的最為寶貴的收穫。但卻從未想過,這些懵懂的陶瓷養份,在不知不覺之中,已為我的品牌之路,埋下著一顆顆等待澆灌的種子。

品牌‧初耕

後來因緣際會下離開了市拿陶瓷,並開始與吉洲窯結下不解之緣。在自己獨資後,窯場內較粗重工作都由自己一手包辦,並以仿古彩繪藝術陶瓷為主。為了拓展生意,成品出窯後還得自行騎著機車,小心翼翼載著作品至當時台北的中山北路上的古董店,一間又一間地洽談寄賣事宜。午夜夢迴時,每每想起這段過往,總會參雜許多感慨與懷念,然而幽微的心中總會有股執念緩緩升起:當中的艱辛與孤獨是言語所無法形容的,然而有付出必定會有所收穫,成功終究是屬於努力不懈的人。人生有時需要的是機緣,某日,有位遠從挪威來的北歐人到了古董店,帶著故宮圖錄,指定想買仿宋朝汝窯等青瓷作品,但當時仿古作品多以彩繪藝術陶瓷為主,鮮少仿古青瓷,後來古董商看這位西方人來意堅決,便推薦他可以去找一位在鶯歌勤奮認真的年輕人許朝宗。

經過見面溝通之後,自己開始做青瓷的試驗,歷經多次失敗,終於燒出挪威客戶滿意的釉色與質感,從此國際訂單便開始湧進我所創立的工作室,突破紀錄──燒出當時的吉洲窯一個月最高紀錄二十六窯。品牌的成立除了機緣,更須持之以恆的努力,在機緣與努力的交疊之下,自己不僅開創了陶瓷藝術創作之路的第一個十年,也趕上鶯歌外銷陶瓷的黃金十年。

品牌‧勤耘

在1980 到1990 年代,因為臺灣經濟起飛,明清仿古陶瓷的製造市場漸漸轉移到擁有更便宜人力的中國,此時,技術便成為臺灣陶瓷產業為增強競爭優勢,必須優先提升的項目。在與上述挪威客戶合作時,除了帶來的不只是大量訂單與業績之外,亦有特殊陶瓷的需求,而在急需提升自己技術的當下,也因此投入研究色釉的世界之中。宋代汝、官、哥、定、鈞窯等五大名瓷的仿製,需要對釉藥與窯燒的精確掌控,方能成功燒製。除了不斷實驗之外,對相關著作的研讀亦是必備功課,無論古今中外的資料都是探尋知識的來源,在這個10 年間,自己逐漸深入了解中國瓷器之美,並醉心於呈現宋代極致美學,並在陶瓷領域中有了一種醍醐灌頂的暢快之感。

1990 年後臺灣的藝術陶瓷外銷衰退,為維持品牌競爭力,我開始思考如何透過研發創新來解決困局,而金彩技術的突破性應用便是於此時誕生。傳統描金技術的應用受到金水純度及其價格的限制,一直是金彩瓷器在繪製上必會挫敗的主要問題。在多方研究之下,我著手嘗試將24K 的金水使用在無釉坯體,經由實驗調整,滿心期待的霧金質感終於出現,在局部釉藥、彩繪搭配著大面積的金水,讓亮金與霧金可同時出現在瓷器上,還有微微浮雕效果。這個系列的創作於 1995 年榮獲金鶯獎第一名的肯定,開啟往後的金彩創作之路,亦帶著鶯歌陶瓷從仿古瓷器與青花瓷器轉向,一同躍進金彩技法的各式運用之中。

品牌‧豐收

古人曾云:「學而優則仕。」在陶瓷的領域中默默奉獻良久的自己,則是認為「做而優則教」。在此信念的影響下,2000 年開始,我應聘於鶯歌高職陶工科任教、擔任國立藝術學院陶瓷釉藥講師,而後亦於新北市的致理科技大學任教,開始鼓勵莘莘學子勇於嘗試,並激勵他們如何在釉藥、彩繪或造型上加以突破改良,理解這才是陶瓷工藝的一生懸命。鐵鏽花系列,便是出自於自己一次次跳脫常軌的釉藥配方試驗,將具有鐵鏽質感的試片經歷多年調整,成為細膩完整的鐵鏽花瓷。後來以此為基礎,嘗試將異質媒材運用到陶瓷創作方面,運用「鐵加金」的獨特美感企圖謀求新的變化,展現出鐵繡花與黃金雕塑結合的瓷器的嶄新創意。或者說,是自己不甘於僅僅在單一媒材的創意所產生的執念,從而造就各式
工藝與陶瓷、黃金雕塑的無限可能。

在無止盡的陶瓷創作中,渴望想要把陶瓷工藝傳承下去的使命感在我創作的生命裡始終形影不離,即使任教的薪水不足以和本業的利潤相比,教學相長所帶來的成就感更使自己樂此不疲。正因為自己寒暑不知年地積極研發與傳承付出,2004 年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現稱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次選拔臺灣國寶級的工藝創作者,全臺灣選了27 位作者,經過七位評審委員考核通過,自己便是當時台北縣唯一一位入選的陶瓷工藝家,並在2005 年授證掛牌為臺灣工藝之家。

依稀記得在2004 年的時候,正逢工作室有活動,當時文建會是統籌規劃國家文化建設施政的最高機關(現在文化部的前身),而文建會的主任委員──陳其南先生當時恰巧來到我的工作室參觀,且恰逢文建會正在草創臺灣工藝之家的認證制度,在見識自己已臻至巔峰成熟的的工藝技術之後,當面詢問我是否有意願參加工藝之家的評選,在中央機關直接推薦之下,由文建會派員審核,最後總共評選出二十七位第一屆臺灣工藝之家。

成為臺灣工藝之家後,也理解到臺灣工藝之家成立的真正動機──是為了積極為臺灣文化資產鋪路,更希望在諸多臺灣工藝之家的合作下,組成類似觀光商業聯盟,讓對臺灣工藝文化藝術有興趣、需求的民眾,開創一個全新的觀光主題,
並因應這些需求來成立一個平台,讓彼此關聯更為緊密。初期的發想主要為了因應商業觀光,發展至今,已然跳脫營利成份,而是為了工藝、藝術、文化的傳承而努力。

品牌‧典藏

自己當初成為臺灣工藝之家的時候,因為規模、人數尚小,即便成為榮獲此一卓越的臺灣工藝的認證,著實也未感覺到有太多的變化,隨著兩年一次的甄選,2004 年~2012 年歷經五屆評選後,然後沉寂了八年,在2020 年方產出第六屆臺灣工藝之家。這個認證機制是臺灣文化部輔導,由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辦,在臺灣工藝領域儼然成為一項頂尖的品牌認證,也是國家給予的肯定。工藝之家甄選出來以後,掛牌授證是一項榮譽,更代表對社會的責任,除了要持續的創作之外,也有著向社會大眾推廣工藝的美好,並對國家工藝有所貢獻此一責任,更須將這些目標優先於自己的選項之前。

因此我誠摯希望能擦亮臺灣工藝之家這塊招牌,將國家認證的臺灣工藝介紹給民眾。所以自己在2018 年擔任臺灣工藝之家協會理事長期間,透過國立臺灣工藝研究中心的協助下,在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舉辦了臺灣工藝之巔展覽,希冀能讓臺灣工藝之家協會的諸多會員們有多元的舞台來展現自我。正因為每位會員都是國家級工藝大師,他們對工藝的堅持與熱情,使工藝呈現出各種面貌,皆是臺灣藝術不可或缺的能量,諸如取自於親子時光、兒時記憶、人生態度、自然景觀、歷史淵源、現代藝術及抽象意念等意象……,正如臺灣工藝之家的 LOGO 意涵,發揮了耳、鼻、眼,手、心等五官感知,將日常生活的感受透過不同的媒材創作而成,透過這個展覽讓民眾一飽眼福,得以親近臺灣工藝之美。

在積極策展之外,我不停思考各式曝光的機會,同時會員們也對設置道路交通指示標誌這個提案討論多年,若是可以解決法規上的限制,也是得以雙贏的辦法,於是自己到處奔波,透過國立臺灣工藝研究中心協調相關部會,與多方共同的努力之下,現在各縣市已經可以看到臺灣工藝之家的路牌,透過路牌可以清楚指引民眾前往參觀體驗,了解地方的文化特色,一睹工藝大師的風采。

品牌‧未竟

回顧過往,自己已在陶瓷工藝領域奮鬥了四十多年,即使到了現在仍然沒有一絲懈怠,有能力為社會服務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情,代表我擁有許多的福份得以回饋大眾。與鶯歌優秀的工藝家攜手合作,共同展覽、結合技法、討論心得,都是自己未竟之業,也是未來的選項之一。工藝的創作永無止盡,於諸多工藝之家如是,於己亦然,期待之後在彼此戮力合作之下,能開拓後來眾多有能者的工藝視野,更讓自己對於臺灣工藝之發展道途,盡一份微薄之力。

獲獎紀錄

民國 69 年:榮獲「臺灣省手工業產品研究展」全國第二名
民國 70 年:榮獲「中華民國傳統與現代陶瓷作品競賽」特等獎
民國 71 年:榮獲「臺灣省手工業產品評選展」佳作
民國 76 年:榮獲「臺灣省手工業產品評選展」最優獎
民國 84 年:榮獲「鶯歌陶瓷嘉年華會」金鶯獎第一名
民國 85 年:榮獲「第一屆陶瓷金鶯獎」首獎:並獲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頒陶瓷文化之美首獎證書
民國 86 年:榮獲「臺灣生活用品評選暨展覽」 2 件 優選 作品
民國 87 年:榮獲「第六屆臺灣工藝設計競賽」入選
民國 88 年:榮獲「第七屆臺灣工藝設計競賽」入選
民國 88 年:榮獲「臺灣省手工業工藝設計競賽」 優選
民國 89 年:榮獲「第 八 屆臺灣工藝設計競賽」入選
民國 90 年:榮獲「臺灣生活用品評選展覽」優選
民國 91 年:榮獲「台灣生活用品評選展覽」入選
民國 95 年:榮獲「第六屆國家工藝獎」及「台灣工藝設計競賽」入選
民國 97 年:榮獲「上海民族 民俗民間文化博覽會」創新獎
民國 102 年:榮獲「教育部資深 技 藝師工藝精湛獎」

作品發表及展覽

民國 94年:「台灣彩繪陶瓷展」,聯展,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95年:「總統府茶顏觀色」茶具工藝展,聯展,總統府,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98年:「上海民俗民族民間博覽會」,聯展,上海,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99年:「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展覽」,聯展,深圳,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99年:「涵碧樓台灣工藝家聯展」,聯展,南投縣涵碧樓,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100年:「百年風華金彩無限」新北市文化局邀請展,個展,新北市政府,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101年:北京台灣會館「守正出奇」,聯展,北京市,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101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山東省,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101年:「上海國際現代壺藝雙年展」,聯展,上海市,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102年:「新北市美術家聯展」,聯展,新北市,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102年:「家在鶯歌我做陶-工作室的故事」,聯展,新北市,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103年:「文化部藏寶圖-台灣民俗圖像」,聯展,新北市,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104年:韓國京畿世界陶瓷雙年展「本色共感,東亞傳統陶藝」邀請展,聯展,韓國,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104年:陶瓷博物館「玻陶洶湧-雙新玻璃陶瓷藝術聯展」,聯展,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104年:獲邀德國麥森瓷器藝術工作營創作,德國,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105年:甜蜜豐收、蛻變、吹青瓷板德國麥森典藏博物館,德國,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105年:「新北市美術家雙年展」,聯展,新北市,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107年:受邀「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展覽,聯展,廈門市,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108年:協辦及參展「第十二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展覽,聯展,廈門市,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108年:主辦「台灣頂級工藝 – 2019 台灣工藝大展」,聯展,台北市,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110年:「工藝之華 – 新北市臺灣工藝之家聯展」,聯展,新北市,作品別:陶瓷工藝
民國 110年:「新北市傳統藝師展覽」,聯展,新北市,作品別:陶瓷工藝

大事記

1975 創立吉洲窯
2005 鶯歌陶瓷博物館「台灣彩繪陶瓷展」
2006 參加工藝研究所「茶言觀色」茶具工藝展
2006 參加「總統府茶顏觀色」茶具工藝展
2009 參加「上海民俗民族民間博覽會」特展
2009 榮聘「致理科技大學」駐校藝術家
2010 參加「涵碧樓台灣工藝家聯展」
2010 參加「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展覽」
2011 陶瓷博物館,陶瓷學院教授
2011 「百年風華金彩無限」新北市文化局邀請展
2012 北京台灣會館「守正出奇」特展
2012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2012 上海國際現代壺藝雙年展
2013 新北市美術家聯展
2013 家在鶯歌我做陶-工作室的故事特展
2013 榮獲教育部資深工藝師工藝精湛獎
2013 許朝宗陶瓷藝術館落成,龍應台部長蒞臨揭幕
2015 獲頒宜蘭大學傑出校友
2014 文化部藏寶圖-台灣民俗圖像特展
2015 韓國京畿世界陶瓷雙年展「本色共感,東亞傳統陶藝」邀請展
2015 參加陶瓷博物館「玻陶洶湧-雙新玻璃陶瓷藝術聯展」
2015 獲邀德國麥森瓷器藝術工作營創作ㄧ個月
2016 甜蜜豐收、蛻變、吹青典藏德國麥森博物館
2016 新北市美術家雙年展
2016 獲聘文化部工藝中心職能認證評審委員
2017 文化部工藝中心台北館40年回顧展
2018 榮任台灣工藝之家協會理事長
2018 獲聘文化部工藝中心陶瓷研究院講師
2018 海峽兩岸廈門文博會工藝精品獎評審委員
2019 台灣工藝之家聯展、台北當代分館
2019 獲頒致理科大榮譽博士
2019 獲聘國家工藝獎評審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