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云:「學而優則仕。」在陶瓷的領域中默默奉獻良久的自己,則是認為「做而優則教」。在此信念的影響下,2000 年開始,我應聘於鶯歌高職陶工科任教、擔任國立藝術學院陶瓷釉藥講師,而後亦於新北市的致理科技大學任教,開始鼓勵莘莘學子勇於嘗試,並激勵他們如何在釉藥、彩繪或造型上加以突破改良,理解這才是陶瓷工藝的一生懸命。鐵鏽花系列,便是出自於自己一次次跳脫常軌的釉藥配方試驗,將具有鐵鏽質感的試片經歷多年調整,成為細膩完整的鐵鏽花瓷。後來以此為基礎,嘗試將異質媒材運用到陶瓷創作方面,運用「鐵加金」的獨特美感企圖謀求新的變化,展現出鐵繡花與黃金雕塑結合的瓷器的嶄新創意。或者說,是自己不甘於僅僅在單一媒材的創意所產生的執念,從而造就各式
工藝與陶瓷、黃金雕塑的無限可能。
在無止盡的陶瓷創作中,渴望想要把陶瓷工藝傳承下去的使命感在我創作的生命裡始終形影不離,即使任教的薪水不足以和本業的利潤相比,教學相長所帶來的成就感更使自己樂此不疲。正因為自己寒暑不知年地積極研發與傳承付出,2004 年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現稱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次選拔臺灣國寶級的工藝創作者,全臺灣選了27 位作者,經過七位評審委員考核通過,自己便是當時台北縣唯一一位入選的陶瓷工藝家,並在2005 年授證掛牌為臺灣工藝之家。
依稀記得在2004 年的時候,正逢工作室有活動,當時文建會是統籌規劃國家文化建設施政的最高機關(現在文化部的前身),而文建會的主任委員──陳其南先生當時恰巧來到我的工作室參觀,且恰逢文建會正在草創臺灣工藝之家的認證制度,在見識自己已臻至巔峰成熟的的工藝技術之後,當面詢問我是否有意願參加工藝之家的評選,在中央機關直接推薦之下,由文建會派員審核,最後總共評選出二十七位第一屆臺灣工藝之家。
成為臺灣工藝之家後,也理解到臺灣工藝之家成立的真正動機──是為了積極為臺灣文化資產鋪路,更希望在諸多臺灣工藝之家的合作下,組成類似觀光商業聯盟,讓對臺灣工藝文化藝術有興趣、需求的民眾,開創一個全新的觀光主題,
並因應這些需求來成立一個平台,讓彼此關聯更為緊密。初期的發想主要為了因應商業觀光,發展至今,已然跳脫營利成份,而是為了工藝、藝術、文化的傳承而努力。